粤友优配 极心无二虑,尽公不顾私——商鞅:为理想鞠躬尽瘁,最后车裂而死_秦国_卫鞅_秦孝公
在中国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,若要选出一个最具传奇色彩的朝代,秦朝无疑会位列前茅。秦国从最初被六国欺压,到最终一统天下,这段历史堪称励志的励志故事。秦国最初是一个贫弱的国家,尽管人民彪悍、勇敢,但国力薄弱,连邻国魏国都常常欺负它。然而,秦国通过一系列变革,经过多代君主的努力,最终崛起,成为了强国并完成了统一大业。商鞅正是这场大国崛起的重要推手。
商鞅的名字在历史上无人不知,而他所进行的变法更是被称为一场震惊古今的政治风暴。他是由秦孝公所器重,被赋予“商君”的封号,并亲自执行变法,将秦国从一个落后的小国,逐步打造成一个强盛的国家,最终实现了强国争霸。商鞅的努力改变了秦国的命运,但讽刺的是,最终他却以惨烈的车裂之刑死于秦国,而下达这一命令的正是秦孝公的儿子——秦惠文王。那么,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悲剧呢?
展开剩余80%商鞅本名卫鞅,源于卫国,他并非姓商,而姓卫,出身卫国的一个王族家庭。卫鞅的家族曾在卫国拥有显赫地位,但卫国在战国时期早已衰败,难以再名列强国。卫鞅出生时,早已不是王族继承人,成为庶民。他的父亲是一名商人,且是往来各国的“行商”,积累了丰富的经商经验。卫鞅随父亲游历四方,磨砺自己的眼界,也积累了不少商贸知识。然而,他并不愿意继承父亲的商道,而是渴望投身政治,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。为了实现这一目标,卫鞅拜入法家门下,深受李悝和吴起等法家名师的影响,学习并钻研刑法、治国理政之术。
然而,卫鞅的命运并不顺遂。在战国七雄中,魏国最为富庶强大,且对士子的待遇颇好。卫鞅因此决定前往魏国一展宏图。初到魏国,卫鞅的才华得到了魏国丞相公叔痤的赏识,然而,魏惠王这个胸无大志的国君并未给予卫鞅足够的支持。魏国虽然因李悝和吴起的变法而逐渐强盛,但魏惠王只想安享现有的繁荣,根本没有进一步扩展国家的宏大志向。卫鞅虽得到公叔痤的推荐,官至中庶子,但始终未能受到魏惠王的重视。
不久后,魏国的政局动荡,公叔痤因病将死,临终时对魏惠王说:“卫鞅之才,若不用,必成祸害。”但魏惠王依旧未作重视。卫鞅明白,君王之心难以猜测,于是他决定离开魏国,前往西边的秦国寻找新的机会。
公元前362年,秦国刚刚经历了政权更替,秦孝公继位成为新的秦王。与卫鞅而言,秦孝公的父亲秦献公曾被公叔痤的一箭所杀,而公叔痤对于秦孝公来说,无疑是仇敌。因此,卫鞅在秦孝公登基后得到了一个绝佳的机会。秦孝公发布《求贤令》时,卫鞅察觉到秦国急需一场变革以摆脱困境,并决定投身于秦国的变法大计。
经过三次见面与试探,卫鞅确认了秦孝公的决心与变法的方向。两人渐渐建立起深厚的信任,合作展开改革。卫鞅为秦国制定了全新的政治、军事与法制体系,包括实施新的户籍制度、推行郡县制、统一度量衡,并通过军功爵位制激励军队积极性。此外,他还加强了法制的严苛,实施了更为严格的法令,全面提升了社会治理水平。
然而,这些改革措施也引发了秦国旧有权贵的强烈反抗,尤其是甘龙、杜挚等老牌权贵。与此同时,秦惠文王嬴驷与将军嬴虔等人,也因受到商鞅改革法令的制裁而怀恨在心,渐渐对商鞅心生敌意。即便如此,秦国在商鞅改革下的强大已不可否认,秦军在他的领导下击败了魏国,并收复了失地,秦孝公为此赏赐商鞅封地,商鞅被称为“商君”。
然而,商鞅的风头过大,秦惠文王即位后对他心生忌惮。尤其是在商鞅被任命为顾命大臣辅佐嬴驷时,嬴驷对商鞅产生了极大的敌意。商鞅不仅在政治上拥有巨大的威望,而且在军事上也取得了显赫的成就,这令嬴驷感到不安。历史记载,商鞅不仅是秦国改革的奠基人,还深受百姓爱戴,这种名声让新君嬴驷十分忌惮。
公元前338年,嬴驷最终决定除掉商鞅,发起了针对商鞅的政治斗争。商鞅虽在封地里起兵抵抗,但最终因准备不足被捕。嬴驷下令以谋反罪将商鞅处以车裂之刑,这位昔日的“商君”,终以一代伟人的悲剧结局收场。
尽管商鞅死于非命,但他对秦国变法的影响无可抹杀,秦国的强大离不开他一手推动的变革。商鞅的改革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,最终使得秦国在嬴驷的领导下成功统一六国,成为一统天下的强大帝国。可以说,商鞅的一生,虽然短暂且充满波折,但他为秦国带来的变革和影响,依然让后人铭记不忘。
发布于:天津市配配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